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生活百科 04-03 阅读:76 评论:0

深静血栓是什么症状

小腿深静脉血栓,往往表现肢体的肿胀和疼痛,特别是在直立和行走时症状加重,同时会有小腿皮温的增高、颜色的改变,而且会出现代偿性的浅静脉扩张,此时建议患者卧床休息,以避免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是怎么形成的

(一)发病原因

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许多静脉血栓起源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肠肌静脉丛、静脉瓣袋等,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与脉冲型血流相比,静态的流线型血流容易在静脉瓣袋底部造成严重的低氧状态,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损伤静脉内皮层。血流淤滞造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积聚,并不断消耗抗凝物质,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因此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

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如没有活化的凝血因子,即使存在血流淤滞和血管损伤,血栓仍不会形成。同样单有活化的凝血因子,也无法形成血栓,活化的凝血因子很快会被机体清除。因此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血液成分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体内凝血-抗凝-纤溶3个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任何使凝血功能增强、抗凝-纤溶作用抑制的因素都将促使血栓形成。

1.年龄

深静脉血栓(DVT)可见于任何年龄层者,但统计显示,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步增高,80岁人群的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30余倍。年龄对深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年龄增加,DVT的易患因素也随之增加。实验表明,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血液在比目鱼肌静脉丛和静脉瓣袋内淤滞较重,因此DVT的发病率较年轻人高。

2.制动

临床上常能见到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患DVT,尸体解剖发现卧床0~7天的病人DVT的发病率为15%,而卧床2~12周者,DVT的发病率达79%~94%。卒中病人中,下肢麻痹者,DVT发病率为53%,无下肢麻痹者,DVT发病率只有7%。在长途坐车或坐飞机旅行的人群中,DVT的发病率也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对下肢静脉的回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动后静脉血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DVT发病的风险。

3.静脉血栓史

有23%~26%的急性DVT病人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研究发现,复发的DVT病人血液常呈高凝状态。

4.恶性肿瘤

统计发现,19%~30%的DVT病人合并有恶性肿瘤,肺癌是最易引发DVT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他如泌尿生殖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恶性肿瘤也容易并发DVT。有时,DVT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信使,当无明显诱因下发生DVT时,应警惕可能患有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引发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恶性肿瘤释放促凝物质,提高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肿瘤病人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常高于正常,而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C蛋白及S蛋白浓度却低于正常。另外,肿瘤的手术治疗及化疗也是导致DVT的重要因素。乳癌、淋巴瘤、浆细胞病等化疗病人中DVT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可能与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诱导高凝状态、抑制纤溶活性、肿瘤细胞坏死及静脉插管等因素有关。

5.手术

手术后天VT高发病率显示手术是DVT重要的易患因素,病人的年龄、手术种类、创伤大小、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都影响DVT的发生。其中手术类型尤为重要,普外科手术术后DVT的发病率在19%左右,神经外科手术在24%左右,而股骨骨折、髋关节成形术、膝关节成形术则分别高达48%、51%和61%。手术中用核素扫描已能发现约有半数病人在下肢有125I标记的纤维蛋白原沉积,其余的在术后3~5天均能发现纤维蛋白原沉积,但这并不表明DVT术后马上发生。有统计显示,腹部手术后有25%的病人在出院后6周内发生DVT。手术引发DVT的原因包括围术期的制动,术中术后体内凝血、抗凝及溶栓系统的异常,以及静脉血管的损伤等。

6.创伤

创伤死亡的尸体解剖发现62%~65%的死者有DVT发生。由于创伤可能导致下肢骨折、脊髓损伤、静脉血管损伤及需要手术治疗等,使创伤病人容易发生DVT。另外机体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促使血栓形成。

7.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

常见于有基因突变或遗传性抗凝物质缺陷的病人,在所有DVT病人中有5%~10%是由原发性血液高凝引起的。正常人体抗凝系统包括抗凝血酶、C蛋白系统、组织因子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因子等,抗凝血酶能抑制Ⅹa、Ⅸa、Ⅺa和Ⅻa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及肝素样黏多糖能促进其抗凝作用。C蛋白、S蛋白系统可使凝血酶和血栓调节素在内皮细胞表面结合,抑制Ⅴ因子和Ⅷ因子的活性。基因缺陷导致抗凝物质缺乏,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原发性抗凝物质缺乏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0.5%,这其中包括纯合子基因缺陷和杂合子基因缺陷。纯合子基因缺陷者发生血栓的比例较杂合子高得多。原发性血液高凝者DVT首次发生的时间常在45岁以前,往往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术、创伤等)诱发,且血栓容易反复发生,血栓的部位常不典型,临床上常可见肠系膜静脉血栓、颅内静脉窦血栓等。

8.产后

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而国内妊娠期DVT病人较为少见。产后DVT的发生与血液呈高凝状态密切相关。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除子宫本身收缩外,与血液高凝状态直接相关。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高凝状态,有可能导致DVT发生。

9.口服避孕药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报道口服避孕药易引发DVT,现已发现,患DVT的育龄妇女中有1/4与服用避孕药有关,调查还发现,育龄妇女停用避孕药后DVT引发的肺栓塞明显降低。避孕药易引发DVT的原因可能与凝血因子Ⅴ变异有关,使凝血因子Ⅴ降低了C蛋白的抗凝作用。避孕药中雌激素的剂量越大,越容易引起DVT,剂量50μg的避孕药相对于剂量50μg的避孕药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更大。第三代避孕药较第二代避孕药易引发DVT,因为第三代避孕药中的孕激素主要为去氧孕烯、肟炔诺酮或孕二烯酮,这些孕激素也易引起血栓形成。调查显示服用第三代避孕药的育龄妇女并发DVT的是不用避孕药的8倍。

雌激素还用于治疗男性前列腺肥大和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哺乳妇女的退乳。这些人中DVT的发病率也较高。雌激素有升高血液黏滞度、提高血液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因子Ⅶ和Ⅹ的浓度、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作用,因此容易形成血栓。

10.血型

已发现血型与DVT存在一定的关系,A型血的人最容易患DVT,相对而言,O型血患DVT的风险最小。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现发现不同血型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某些结构不同,O型血内皮细胞表面的vonWillebrand因子明显减少。

11.人种

DVT在欧洲的发病率较亚洲高得多,虽然种族差异可能导致机体凝血、抗凝系统的不同,但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不同,同样也可能影响DVT的发生,调查发现美洲黑人DVT的发病率较同一种族的非洲黑人要高。

12.中心静脉插管

临床上中心静脉插管越来越多,使得DVT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尤其在上肢DVT的病人中有65%与中心静脉插管有关。静脉插管不仅损伤血管壁,同时在静脉插管的表面也容易形成血栓。导管的种类对DVT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聚四氟乙烯(PTFE)导管或表面涂有肝素的导管发生DVT的机会较其他导管小。导管的口径、静脉穿刺次数、放置时间及所灌注的药物均会影响DVT的发生。

13.肠炎

临床上常有报道肠炎病人合并肺栓塞。肠炎引起DVT的原因不清楚,只是发现这些病人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凝血因子Ⅴ、Ⅷ含量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升高。肠炎引发的DVT部位常不典型,如颅内静脉窦血栓等。

14.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常合并动静脉血栓形成、反复流产、血小板减少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这可能与活动期体内狼疮性抗凝血酶抗体及抗心肌磷脂抗体较高有关。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病者也有类似情况。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中抗凝血酶抗体含量高的发生静脉源性肺栓塞的机会是对照组的6倍,而抗心肌磷脂抗体较高的是对照组的2倍。

15.其他

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心功能不全等是否是DVT的易患因素目前尚有争论,多因素统计分析认为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心功能不全不是独立的易患因素,这些病人易患DVT可能与相伴的其他易患因素有关。

以上15种易患因素中,绝大部分是血液成分改变呈高凝状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Virchow理论中血液成分改变成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决定因素。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什么原因?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什么原因?

深静脉血栓多发于下肢及盆腔深静脉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上肢较少见。可发生于手术后或长期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严重者可造成肺栓塞,延迟治疗可能致死致残,因而早治疗十分重要。那么, 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下肢,常见的有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由于自身纤溶功能和血流的冲刷,血栓可能自溶,或建立侧支循环代偿静脉血液回流;但大部分血栓都可能蔓延扩展,若血栓阻塞主干深静脉,则明显影响静脉回流,严重者还可使动脉供血障碍,并可使静脉瓣膜受损,遗留永久性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命质量。

推荐阅读:静脉血栓患者应如何护理 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中和术后都可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其他专科手术相比,神经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手术时间长、激素、卧床时间长、恶性肿瘤、脱水治疗和脑内致血栓形成物质释放等因素可增加静脉血栓发生的机会。此外,脑内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含量最高。颅脑手术可通过释放促凝血酶原激酶激活凝血机制,促发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应及早接受德国激光微创疗法治疗 深静脉血栓发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人们常常忽视治疗而引起严重后果。济南中医脉管炎医院专家表示:下肢腿部静脉血栓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产生:下肢酸胀,甚至行走困难;小腿出现温疹、奇痒经久不愈;小腿溃疡长期不愈,最终截肢;静脉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腿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溃疡形成,淤滞性皮下硬化症,腿部静脉血栓性湿疹等并发症等严重后果。

“德国EVLT激光微创术”是二十一世纪微创医学开始的一项代表性技术,是当今世界先进的全数字化可视周围血管诊断评估系统。它通过多普勒超声精确定位系统,自动识别分析定位系统,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将高效的激光能量通过光纤传送至病变血管内,多维成像可精确作用于血管内壁,致使病变机体可弯曲、精确、损毁、修复、收缩、闭合,加快病变组织纤维化进程,修复大小隐静脉,治疗过程短,用时少、无创伤、不出血,是目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最有效的方法。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德国EVLT镭射激光微创术”与传统中医中药精华相结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准确定位诊断,综合治疗,标本兼治,一次治愈,杜绝复发。

与传统疗法相比,“德国EVLT镭射激光微创术”具有六大优势:

1、微创安全:精确定位、定量,不误伤周围组织,从而有效避免了治疗性损伤,无创伤、不出血,无副作用,恢复快不留疤痕。

2、快速高效:快速将病变血管彻底清除,2-3天使血管缺血缺氧状况得到改善,症状逐步消失,一周左右可正常活动。

3、一次治愈:恢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缩短治疗周期避免长期用药带来的高额费用,治疗期间不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

4、自然美观:恢复后,曲张部位可恢复到平滑肌肤的状态,且不会留下任何疤痕,腿部恢复原来自然美观。

5、杜绝复发: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与传统中医中药精华相结合,准确定位诊断,综合治疗,标本兼治,一次治愈杜绝复发。

6、应用广泛:可对不同年龄范围内的广大患者进行治疗,无性别行业差异,可针对不同病情病程进行有效治疗。

专家提醒:为了避免腿部静脉血栓的种种危害,患者发现症状应及时接受德国激光微创疗法的治疗,早期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周期更短,预后更好。

济南中医脉管炎医院馨提示:得了腿部静脉血栓也不要紧张,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情绪,及时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病情是可以的得到缓解的,当然治愈也是可能的。所以一旦发现患有腿部静脉血栓就要及时的治疗,但是平常的保健护理也很种重要。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但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不足以致病,常常是两个或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血流缓慢是首要因素。

打个比方,血管好比是下水道,如果管壁光滑,冲下去的水流速度很快,水里的垃圾很少,那么水管就不容易堵塞。反之,管壁坑坑洼洼,水流速度很慢,水里还有饭粒、菜叶等垃圾,下水道就很容易堵塞。同样的道理,如果血管内膜很粗糙,血流速度很慢,血里还有很多“垃圾”,血管就容易被堵塞,及血管内血栓形成。

血栓到底是什么?深静脉血栓又是什么?有何作用?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在可变的流体依赖型中,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

血栓形成是由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因素变化过程。临床常见的血栓患者,最主要的特点有家族遗传性,反复发作性,症状严重性,血栓形成部位异常性,以及发病时间年轻化。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

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扩展资料:

在静脉造影证明为自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25%~50%病例存在遗传素质。一种先天性抗凝机制缺陷(如因子Ⅴ抗激活的蛋白C,高半胱氨酸血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缺乏,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不全)存在时,当结合一种血栓形成的刺激(如外科手术,妊娠,服用避孕药,抗磷脂抗体)足以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早期曾有多部位血栓形成的患者,其发作的频率和严重性较单个血栓形成的要显著增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栓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久坐不动危害大,4点措施可预防

在前文《什么是脑血栓形成》已经介绍了脑血栓的相关知识,该病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但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见于中老年人,对于工作时久坐不动、长时间坐车、坐飞机等也可以诱发深静脉血栓,本文将详细介绍本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形成血栓而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病症,常发生于下肢,称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简称为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DV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E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院内死亡的10%。

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急性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病14天以内。

2、亚急性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病在15-30天。

3、慢性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病已超过30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接受大手术的患者、严重创伤患者、长期卧床患者、肢体制动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是血栓形成的三大机理。

(一)基本病因

1、静脉血流滞缓

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机理,以左侧下肢多见。

2、静脉壁损伤

常见的损伤因素包括:

(1)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骨折碎片创伤。

(3)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盆骨骨折和盆腔手术损伤髂静脉或分支,均可并发髂骨静脉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

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烧伤或者严重脱水、长期口服避孕药、大剂量使用止血药和脱水剂,也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

此外,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缺乏等先天性疾病亦是引起血液高凝的重要因素。

(二)诱发因素

包括创伤、骨折、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置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异常、手术、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化疗、肥胖、糖尿病、心肺功能衰竭、脑卒中、脊髓损伤、 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 、 久坐不动 等,都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典型的发病急性期表现是突发性单侧肢体肿胀,以 左下肢最常见 。

(一)患肢肿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肢突发肿胀,在急性期时,皮肤颜色可发红,皮肤温度比健侧肢体偏高。如果肿胀严重,皮肤可成青紫色、花斑样,部分可出现张力性水疱。发病1~2周后,患肢可代偿性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血栓部位及范围不同,肢体肿胀部位也有差异:

1、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整个患肢肿胀明显。

2、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肿胀仅局限在小腿部位。

3、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双下肢均出现肿胀。

4、血栓起始于髂股静脉:早期即可出现大腿肿胀。

5、血栓起始于小腿静脉丛,逐渐衍生至髂股静脉:先出现小腿肿,再累及大腿。

肿胀在发病后的24~72小时内最严重,之后会逐渐消退,患肢的周径逐步缩小,但在局限性血栓早期完全清除之前,不会恢复正常。

(二)疼痛、压痛和发热

发生病变肢体出现疼痛与压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症状。

1、持续性疼痛:静脉内的血栓可以引起炎症反应,造成患肢局部发生持续性的疼痛;

2、胀痛:产生的血栓将静脉堵塞,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碍,患侧肢体发生胀痛,患者站立时疼痛会加重;

3、压痛:发生血栓的部位以及相应肢体肿胀、皮肤张力高,按压时疼痛明显。

在本病的急性期,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和血栓吸收,可导致患者出现低热。

(三)浅静脉曲张

当深静脉出现血栓时,血液会通过浅静脉进行循环流动,这时就会出现浅静脉曲张,表现为皮肤下静脉比之前明显,甚至突出皮肤表面、明显变粗,这属于代偿性反应。

严重的浅静脉曲张,大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期。

(四)股青肿和股白肿

股青肿和股白肿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最严重的情况。

由于患肢高度肿胀,导致患肢动脉出现痉挛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肢体缺血、坏死。这时候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患肢的皮肤发亮,出现水疱或者血泡。起初,皮肤颜色为青紫色,皮肤温度偏冷,称为股青肿。进一步发展,可进展为皮肤发白,形成股白肿。全身反应强烈,会伴有高热、神志淡漠等休克表现。

(五)并发症的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并发症 肺栓塞 ,表现为 胸痛、咯血、呼吸困难 等。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

这项检查可以确定下肢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以及血栓的部位及范围。还可鉴别静脉阻塞,是来源于外在压迫,还是静脉内的血栓形成,同时也能够检测静脉血栓再通情况。

(二)下肢静脉造影

这项检查能最直接显示出静脉形态,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如果出现以下的征象,则提示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

1、闭塞或中断多见于血栓急性期;

2、充盈缺损是静脉血栓的直接征象,是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

3、当血栓部位再通时,即原本堵塞的血管又有血液通过了,静脉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细小多支,部分显示扩张或扭曲;

4、侧支循环形成。

后两种情况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后期的特点。

本检查的缺点是此为有创伤的检查,患者可能发生造影剂过敏、造影剂相关肾病及血管壁损伤等。

(三)CT静脉成像

这一检查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诊断,准确性较高,也在逐渐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是可靠的检查方法。

(四)静脉磁共振成像

这项检查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无需造影剂,但无法很好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本项检查尤其适用于孕妇等需避免射线暴露人群以及患者存在造影剂过敏等情况。

(五)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测定血液D-二聚体浓度,如果浓度上升,可提示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动脉CTA是明确诊断肺栓塞的主要检查方法,用于检查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急性肺栓塞。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即会初步怀疑该病,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浆D-二聚体测定、血管超声检查、静脉造影等,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可诊断该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以下两种疾病相鉴别。

(一)下肢淋巴水肿

鉴别要点:

1、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

2、中晚期皮肤粗糙、变厚、组织变硬呈团块状;

3、严重者表现为“象皮肿”;

4、不会出现色素沉着、溃疡。

(二)下肢局部血肿

鉴别要点:

1、大多有外伤史且多伴有局部疼痛及肿胀;

2、极少累及整个下肢;

3、后期皮肤出现瘀斑,或皮肤泛黄。

发病后14天内称为急性期,15~30天称为亚急性期,发病30天以后进入慢性期。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治疗,可以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慢性期治疗主要是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急性期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 卧床休息 , 抬高患肢以减轻肢体肿胀 ,尤其注意 避免 对患肢的进行 按摩、挤压 等,避免引起血栓脱落。

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起床时 穿弹力袜 或 弹力绷带 。

2、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是主要疗法,其中抗凝治疗是基本治疗。

口服或静脉注射抗凝剂可以防止血栓增大,阻止新血栓形成,常用的抗凝药包括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等。

(二)手术治疗

外科血栓清除术:对于出现静脉性坏疽或股青肿的患者,若不适宜导管溶栓可进行外科静脉血栓清除术。

1、适应证

(1)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首次发作;

(2)症状持续时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59067084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网友评论

相邻内容

    该模块只在文章页面有效!
    插件自动生成文章列表,仅建议修改模块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