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健康生活方式,国人期望寿命可提高8岁以上

健康生活 12-17 阅读:313 评论:0

日前,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共卫生》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通过降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死亡率,来提高中国成年人的期望寿命。

五种健康生活方式,国人期望寿命可提高8岁以上

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和吕筠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赵丽云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展,课题名为“健康生活方式与中国人群30岁时的期望寿命——一项观察性研究”。

吕筠介绍,平均期望寿命又称“生命期望值”或“平均余命”,是一种对人的生命有根据的预测,即预测“年龄某岁”的人今后的平均余命。具体来说,平均余命是根据各个年龄死亡率计算出来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综合表达各个年龄的死亡率水平,反映某一地区每一成员未来存活年龄的平均值。通过平均余命的比较分析,可以衡量出该国家(或地区)人们的健康水平。

这项研究整合了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约50万人数据、中国营养与健康监测调查(CNHS)17万余人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公开数据库,评价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研究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5种:不吸烟或非因病戒烟、不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男性<30g纯酒精,女性<15g纯酒精)、健康的饮食习惯(每日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周1—6天摄入红肉及制品、每周≥4天摄入豆制品、每周至少1天摄入水产品;具备4-5种健康饮食习惯)、积极的体力活动(总体力活动水平排位在同年龄组、同性别人群的前50%)、健康的体重和体型(BMI介于18.5—27.9kg/m2之间,且腰围适当)。

研究结果发现,在中国人群中,相比没有或只有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者,同时具备上述5种健康生活方式的男、女性人群30岁时的期望寿命分别延长8.8岁、8.1岁。女性延长的期望寿命有72%可归因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降低,而男性的归因比例为64%。不同特征人群的期望寿命虽有差异,但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增多,期望寿命也逐渐延长。

吕筠称该研究证实,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对于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寿命延长有积极作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59067084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网友评论

相邻内容

    该模块只在文章页面有效!
    插件自动生成文章列表,仅建议修改模块名称